相邻权问题之实证研究/倪学伟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4:45:12   浏览:918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相邻权问题的实证分析
倪学伟 马晓岚

[案情]
原告:张远宾,男,47岁,农民。
被告:韩启耀,男,30岁,农民。
被告:韩宇智(韩启耀之父),男,56岁,农民。
被告:庞晃,男,42岁,农民。
原告向北海海事法院起诉称:原被告的虾塘彼此相邻,1994年以来原告一直通过与被告共建的塘堤通行。2001年1月,被告韩启耀、韩宇智借清塘之机,将污泥堆放在塘堤上,4月被告庞晃又趁机在塘堤上建房,将其通往虾塘的唯一道路堵塞,致使其无法对放养的冬虾进行护理、捕捞而错过销售旺季且致冬虾死亡,春虾放苗亦受影响。请求法院判令各被告排除妨碍、恢复原状,并判令被告韩启耀、韩宇智赔偿经济损失8万元。
被告韩启耀、韩宇智答辩称:其虾塘的塘堤并非通往原告虾塘的唯一道路,海边有一海堤亦可通往原告的虾塘。自己用清淤的塘泥加高塘堤,是行使合法管理权,不存在侵权或妨碍行为。原告要求赔偿8万元的损失,无事实依据,请法院驳回其诉讼请求。虾塘属韩宇智所有,与韩启耀无关,原告状告韩启耀是错误的,请法院予以驳回。
被告庞晃未作答辩。
北海海事法院经审理查明:原被告的虾塘相邻,且原告虾塘的北面与被告韩启耀、韩宇智虾塘南面的一部分接壤。原告进出虾塘最便捷的道路即是通过被告韩启耀、韩宇智虾塘的塘堤,该塘堤宽约3米,可通行车辆,原告购买虾塘后一直是通过该塘堤进出其虾塘。原告虽可绕道海堤通行,但一是路程将增加两倍以上,二是不够安全。2001年1月,韩家父子清理虾塘,将清塘淤泥堆放在塘堤上,致该塘堤无法正常通行,更无法通行车辆。4月,被告庞晃在塘堤上修建房屋,其厨房部分占据了原告需要通行的塘堤的三分之二左右宽度。

[审判]
北海海事法院经公开开庭审理后认为:本案系虾塘相邻权纠纷,原告张远宾与被告韩启耀、韩宇智的虾塘基于地理位置上的毗邻而发生了法律规定的相邻关系。原告进出其虾塘经过韩家父子的塘堤最为方便,绕道海堤虽也可到达其虾塘,但过于迂回的路线既增加了不必要的路程和进出虾塘的诸多不便,也无为地提高了生产所需的成本,且海堤也不够安全,故而原告途经被告韩启耀、韩宇智的塘堤通行最符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另外,原告从来就是通过该塘堤通行,即经该塘堤通行是历史上的习惯做法,对此法律应予以尊重。被告韩启耀、韩宇智对其塘堤享有使用权,但该使用权的行使因为相邻关系而应依法予以必要的限制,即被告应尊重历史上形成的通行关系,至少不应妨碍其通行。韩某借清淤之机,不正当地堵塞塘堤,且长时间不予修复,造成原告无法正常进出其虾塘,对此该二被告负有全部过错责任,应依法排除妨碍,恢复该塘堤原来的通行状况,被告庞晃在塘城上修建临时性房屋,其厨房部分占据了塘堤约三分之二宽度,使原告无法正常通行,被告庞晃负有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的义务。虽然虾塘使用权在韩宇智名下,但该虾塘为韩家人共同经营管理,韩启耀作为韩宇智的儿子,对该虾塘进行了主要的经营管理工作,故将韩启耀作为被告要求其承担相应责任并无不妥。原告诉求8万元的损失赔偿,因未向法庭提供充分证据证实该损失的客观存在,亦未向法庭证明被告行为与原告损失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故本院不予支持。
北海海事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韩启耀、韩宇智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5日内将虾塘塘堤恢复原通行状况,排除原告张远宾通行的妨碍;
二、被告庞晃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5日起拆除在虾塘塘堤上修建的临时房屋的厨房部分,排除原告通行的妨碍;
三、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宣判后,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

[评析]
1、关于相邻权。相邻权是指相邻各方对各自所有的或使用的不动产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基于法律规定而派生地享有在他人不动产上的权利。如享有在他人不动产上的通行权、用水排水权、铺设管线权、采光权等。简单地讲,比如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险作业时,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对邻人的损害;水源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应当允许邻人使用其水源;低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应当允许高地所有人或使用人通过其土地排放积水等。相邻权纠纷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民法通过扩张或限制不动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方法来调整相邻关系,目的在于使相邻各方彼此为对方行使不动产所有权或使用权时给予必要的方便,以谋取相邻各方利益的需要,从而充分发挥不动产的社会经济效益,民法相邻权制度的意义集中表现于此。同时,正确处理相邻关系,还具有增进团结、发扬互助精神,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等意义,相邻关系处理得好,互利互惠,增进协作和友谊,促进生产和生活;处理不好,往往邻里反目,给自己和他人造成诸多烦恼及不必要的纷争。
相邻关系是法律直接规定的,而不是当事人约定的,不同主体的不动产地理位置上的毗邻是引起相邻关系发生的法定条件,这里的毗邻,既包括不同主体的不动产的相互“毗连”,又包括不同主体的不动产的相互“邻近”。本案中,原告与被告韩启耀、韩宇智的虾塘因地理位置“毗连”而发生了法律规定的相邻关系,从而双方在行使对自己虾塘的使用权时,应相互给予对方必要的方便或接受必要的限制。
2、关于相邻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的规定及相邻关系的性质、特征,处理相邻关系应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相邻关系无不涉及相邻各方的生产或生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充分发挥不动产的使用效益,是法律调整相邻关系的目的所在。中国自古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相邻各方应遵循“予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古训,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在行使不动产所有权、使用权与相邻权时,要尊重邻人的权利,兼顾邻人的利益,不能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在遇到问题时,要互谅互让,采取协商的办法,公平合理地解决。外国民法不乏这样的规定:相邻关系中的某种事实状态,无论其形成原因如何,只要其持续达法律规定的期间,法律就给予保护。此乃“尊重历史和习惯原则”。中国民法虽无这类规定,但从稳定相邻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出发,在处理相邻关系时应尊重历史。原告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韩家父子的塘堤通行,该通行行为可谓历史上的习惯做法,对此法律应予以尊重。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安市城区绿地认养办法的通知

江西省吉安市人民政府


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安市城区绿地认养办法的通知

吉府发[2004]1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吉安市城区绿地认养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00四年四月十五日


吉安市城区绿地认养办法


第一条 为了提高和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绿化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和组织群众开展长期有效的绿地认养活动,保障认养者的权利,明确认养者的义务,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行政区域的单位、学校、企业、团体及个人认养城区绿地活动的管理。

第三条 绿地认养是通过一定程序自愿负责一定数量树木的栽植、管理或一定面积的绿化建设养护管理的行为。

城区绿地认养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认养者参照绿化养护成本提供相应的资金,由城市园林机构实施绿地或树木的养护;二是认养者提供相应建设资金,由城市园林机构实施绿地的建设;三是认养者直接负责绿地或树木的养护管理。

第四条 绿地认养活动应当在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下进行,应当接受城市园林机构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 城区的公园、广场、滨河绿地、小游园、居住区集中绿地、风景林地、道路绿地、古树名木等可以认养、认建、认管。各单位庭院内及居住区房前屋后的绿地不在认养范围内。

第六条 绿地认养者应当向城市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与城市园林机构签订认养协议,明确权利和责任。

第七条 绿地认养者有在认养的绿地内树立标志牌以及给认养的绿地命名的权利。

第八条 学生参与绿地认养活动,可以学校或班级,共青团或少先队集体名义认养,也可以学生个人名义认养。学生认养主要以管护、保洁为主。

第九条 认养的绿地或树木仍归属国有,认养者无权转让或租赁。

第十条 绿地认养者在认养期间不得擅自砍伐和移植树木或任意改变绿地的植物配置;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其认养的绿地内增加建筑物、游乐设施、广告牌、餐饮、摊点;不得改变认养绿地的性质和功能。

第十一条 绿地认养是一项全民参与绿化的公益活动,凡认养符合下列标准的,由市政府授予认养者相应的荣誉称号。

单位认养树木1000株以上或认养绿地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授予“绿化模范单位”称号,授予单位负责人“绿化功臣”称号;认养树木500株以上1000株以下或认养绿地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10000平方米以下的,授予“绿化优秀单位”称号,授予单位负责人“绿化带头人”称号。

个人认养树木100株以上或认养绿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授予“绿化模范公民”称号;认养树木50株以上100株以下或认养绿地面积500平方米以上1000平方米以下的,授予“绿化先进公民”称号。

学生认养500平方米以上的集体,授予“绿化荣誉集体”称号,学生个人认养绿地200平方米以上的,授予“护绿卫士”称号。

第十二条 绿地认养者违反本办法的第九、十条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权终止其认养权,并撤销其荣誉称号。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关于印发常州市公职律师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政府


常政发〔2005〕105号



关于印发常州市公职律师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现将《常州市公职律师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五年十一月三十日

常州市公职律师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职律师的执业行为,加强对公职律师队伍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公职律师,是指具有律师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供职于政府部门,按规定取得公职律师执业证,为政府部门办理法律事务的律师。
  第三条 公职律师的执业管理、业务指导和监督由市司法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四条 公职律师的执业活动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调整,与在律师事务所执业的社会律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公职律师必须遵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第五条 公职律师必须加入律师协会,遵守律师协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按规定缴纳会员费,参加律师协会组织开展的业务培训和研讨、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等活动。
  第六条 公职律师应当具有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
  (二)供职于政府职能部门从事法律事务的国家公务员;
  (三)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四)品行良好;
  (五)所在部门同意。
  第七条 申领公职律师执业证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所在部门介绍信、本人工作证、身份证、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二)律师资格证书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三)填写《公职律师执业登记表》;
  (四)申请人所在部门证实其身份及品行良好的证明;
  (五)申请人所在部门同意其担任公职律师的证明;
  (六)申请人对提供材料真实性的保证书;
  (七)依法应当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公职律师的职责范围:
  (一)为本级政府或本部门行政决策提供法律咨询意见和法律建议;
  (二)按照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的要求,参与本级政府或本部门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和修改工作;
  (三)受本级政府或本部门委托调查和处理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相关的法律事务;
  (四)代理本级政府或本部门参加诉讼、仲裁活动;
  (五)接受法律援助机构的委托,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
  (六)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的其他可由公职律师承担的工作。
  第九条 公职律师享有以下权利:
  (一)执业活动中享有依法收集、查阅与案件有关的材料等执业权利;
  (二)加入律师协会,享有会员的权利;
  (三)参加律师职称评定;
  (四)任职满一年后到律师事务所执业的,其担任公职律师的经历计入执业年限。
  第十条 公职律师具有以下义务:
  (一)遵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二)接受主管司法行政机关的律师业务指导、管理和监督;
  (三)不得从事有偿法律服务、不得在律师事务所或法律服务所兼职从事法律服务;
  (四)不得以律师身份办理职责范围以外的诉讼与非诉讼法律事务。
  第十一条 公职律师办理本部门的诉讼、非诉讼法律事务,由所在部门出具有关函件、证明材料,并建立业务档案。
  第十二条 公职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由法律援助中心征得公职律师所在部门同意后指派。
  法律援助中心负责出具办案相关手续,建立业务档案,并对公职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案件办结后,法律援助中心应对案件办理情况进行考核,并对办案质量优秀的公职律师给予适当奖励。
  第十三条 公职律师应当参加律师年检注册。办理年检注册时,应提交年度工作总结,详细写明办理公职律师事务的情况,并经所在部门审核同意。
  第十四条 公职律师参加市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和律师协会组织的活动以及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所在部门应予以支持。
  第十五条 公职律师因调动到本市其他具备执业条件的部门工作,应当在接到调动通知后一个月内向市司法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申请,并按规定办理变更手续;公职律师因工作变动到本市不具备执业条件的单位,应当在办理变动手续后一个月内向市司法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停止执业的报告,同时上交其公职律师执业证;公职律师因工作变动到本市以外的其它单位,应在工作变动时向市司法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六条 公职律师违反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及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七条 公职律师在办理本级政府或本部门以外的诉讼、非诉讼法律事务或提供有偿服务的,依程序报请省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吊销其执业证,并建议其所在部门予以相应的处分。
  第十八条 对公职律师有关执业活动的投诉,由市律师协会和市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公职律师所在部门应予配合。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